上周五,油价从前一天超过1%的跌幅反弹,因为随着债务上限谈判的继续,投资者对美国债务违约的风险正在缓解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Virtual Capitalist网站发表信息图将原油与10个最大金属市场的总和进行比较,对原油的市场规模进行了展望。事实上,即使我们加上剩下的所有较小的原金属市场,石油市场仍然会大得多。
原油市场规模是根据TradingEconomics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使用了2022年全球产量乘以的最新价格。尽管全球经济依赖于许多大宗商品,但没有一种商品能达到原油市场的巨大规模。除了作为运输的主要能源外,石油还是塑料、化肥、化妆品和医药等许多其他行业的关键原材料。随着世界朝着更可持续的未来转变,远离化石燃料,看看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市场是如何演变值得关注。前十大金属市场的总市场规模为9670亿美元,不到石油市场的一半
除了作为运输的主要能源外,石油还是塑料、化肥、化妆品和医药等许多其他行业的关键原材料。同时,像金和银这样的贵金属也是重要的价值储存。正如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维斯塔格所指出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在诸多关键产业领域给欧盟带来严重威胁。
同时,美国借机向欧洲出口高价天然气,进一步抬高了欧洲的能源成本。气态天然气方面,2022年第一季度,俄罗斯是欧盟最大供应商,份额为38.8%。未来,欧盟及欧洲国家应出台更加明确的产业政策,加强对‘再工业化进程的引领,同时有必要进行福利体制改革,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法国《快报》近日刊文,将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称为法国制造业面临的一把利刃,称该法案将吸引许多欧洲大型制造企业到美国投资,对欧洲十分不利。
其二,制造业产品出口占欧盟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3/4,直接决定着欧盟进口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能力。2022年10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欧盟峰会后指责美国卖给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比美本土市场售价高出3至4倍,称美国从地缘政治争斗中获取超额利润。
到2023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的份额仅为17.4%。德国的《国家工业战略2030》提出深化工业4.0战略,推动德国工业全方位升级。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彦红向本报记者指出,2012年,欧盟曾发布再工业化战略,提出到2020年将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20%的目标。有专家表示,该现象一定程度上表明德国已开启了去工业化进程。
至2022年9月底,欧盟范围内的铝、锌、钢铁、化工等高能耗行业产能因停产或外迁已萎缩了近一半。总体而言,欧盟推进‘再工业化前景并不乐观。未来,欧洲要继续推进再工业化,基于现有产业结构提高制造业与工业比重不太现实,应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加强对已有产业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近日介绍了该国任期内的优先事项,将重振欧洲工业、推动欧洲再工业化作为重要目标之一。
在欧洲传统产业竞争力相对下滑的背景下,美国扶持本国制造业的政策使欧洲面临冲击。当欧洲寻求与俄能源脱钩时,制造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
劣势方面,欧盟委员会在2021年5月发布的新产业战略中明确表示,欧盟在人工智能、半导体、锂电池等重要领域已逐步丧失领先地位,在电动汽车领域发展较为滞后,而欧洲市场正在成为其他经济体激烈竞争的目标。据德国《商报》报道,仅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扩展业务。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刘明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制造业对能源依赖程度高,能源短缺、价格上升都会影响相关企业及产品的竞争力。法国公布再工业化计划,提出一系列扶持绿色产业及欧洲汽车、电池制造业的措施。意大利推出意大利制造法案,旨在促进制造业发展及完善相关制度。相对美国而言,欧洲金融市场运行较稳健,但在创新激励方面的政策不够,制造业创新投资及成果都明显落后于美国。过去几十年,欧洲人选择了地缘距离近、价格相对便宜、供应较稳定的俄罗斯能源。孙彦红认为,欧洲制造业当前面临许多困难:一是能源密集型制造业受冲击严重。
例如:欧盟提出《绿色协议工业计划》,以增强欧洲净零工业的竞争力。1/4受访德国中小企业考虑将生产线迁往国外,能源密集型行业尤其如此。
刘明礼分析,从传统领域看,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极力推动再工业化,发展本国工业企业。重振制造业,欧洲面临一些内部挑战。
拜登政府时期,美国推出的《基础设施投资法案》《芯片和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进一步加大了对本国制造业的扶持力度。英国经济学人智库认为,持续的能源成本劣势将使欧洲产品竞争力下降,企业推动部分中间产品进口替代将造成全球产业链的去欧洲化,损害欧洲的竞争力。
孙彦红认为,鉴于欧洲国家普遍存在劳动力成本高、能源成本高问题,去年以来一路攀升的利率也提高了企业借贷成本,未来要促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回流难度很大。二是一批被誉为隐形冠军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破产,削弱了欧洲的整体创新能力。从地区数据看,当月欧洲制造业PMI为45.4%,较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连续11个月在50%以下,创出自2020年6月以来新低。以德国为例,德国制造业发达且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
此外,人口老龄化、高技能劳动力缺乏也是重要掣肘因素。除了能源成本,欧洲劳动力成本也较高,且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年轻劳动力相对不足,福利体制面临严重压力。
专家指出,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欧洲制造业下行风险加大。第三,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由两者构成的广义制造业增加值占欧盟GDP比重长期保持在65%以上,制造业的兴衰直接决定着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前景。
美国推出的单边主义产业政策,也令欧洲制造业雪上加霜。自7月1日起,西班牙开始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
内部问题:重要掣肘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欧洲也在发力。德国《图片报》披露的一份欧盟委员会文件显示,高昂的能源价格给德国中小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到2023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的份额仅为3.2%。事实上,美国近几届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美国制造,给欧洲再工业化进程带来挑战。
标普全球7月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德国制造业PMI为40.6,创下3年多来最低值国际能源署列举了欧洲电力需求下滑的驱动因素,比如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 SE)关闭了部分工厂,大众汽车(VolkswagenAG)暂停了在东欧的电池厂计划,以及不同的行业放弃或缩减的一系列产业扩张计划。
虽然欧洲批发电价成本今年有所下降,但主要制造商仍在评估在哪里扩大或转移生产。IEA预计今年全球电力需求增幅将略低于2%,低于2022年的2.3%。
欧洲能源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受到高能源成本的威胁,IEA在其报告中表示。IEA在报告中预计,欧盟今年的电力需求预计将下降3%,降至2002年的水平;预计美国和日本的使用量也将下降,而持续的能源危机和经济衰退可能性预计将令2023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放缓。